又见炊烟

课程:插画设计 作者:郑鸿猷 指导:黄毅

        在古人的描述下,烟火气的生活,可以是遍赏美景,或煮酒烹茶,或与挚友谈天说地,又或者觅得佳人,恩爱一生。但生活的绝大部分,是琐碎,是鸡毛蒜皮,是周而复始,是始料未及和出其不意。但也平淡而温柔。说起烟火气息,我脑海里浮现的便是那些回忆里的小食、有着历史的厚重感的老街、人来人往的旧集市和山里村庄中袅袅升起的炊烟。

        不慕山河远阔 唯羡人间烟火。林语堂说:“构成人生的,更多是且将新火试新茶的寻常烟火,平常小事。”这人间袅绕缤纷、至繁至简的,是烟火气;这人间深入人心、难舍难分的,是烟火气。也许你错过了远阔的山河,但想要的“诗和远方”其实并不遥远,充满烟火气的生活,就是最诗意的生活。生活中有多少遗憾,就有多少美好,平淡中绽放的是人间烟火的绚烂。

        街边店铺的包点卤味,平凡生活的柴米油盐,红泥火炉的把酒言欢,街巷市井的嘈杂喧闹……这些隐藏在繁华城市中的生活碎片,便是人间烟火。 烟火气,就像钢铁森林中的一盏烛火,在冰冷中默默地给,人温暖,它不是转瞬即逝的灿烂,而是细水长流的淡然。
        有人说,记忆中的美食才是最深的乡愁。才是心中记忆最深的“烟火气”。无论去到多远,吃过多少珍馐,儿时记忆中的味道总是让人流连忘返。腌面、三及第汤、客家汤圆……这些食物的味道,俨然成了记忆的一部分,烟火气的一部分。老街在夜幕的掩盖下,依然“沧桑感”十足,狭长的小巷、古老的骑楼,喃喃诉说着旧日故事。不多时,熙熙攘攘的觅食人群就打破了这份悠远的历史感,整个街道瞬间活了起来。靠近“老字号汤圆”,一股甜香扑鼻而来,只见两口大锅中,白白糯糯的汤圆、美味营养的鸡蛋在赤色的糖水中翻涌,甜蜜地冒泡。

        理想的生活不过一半诗意,一半烟火正如《不过一碗人间烟火》中所言:
将生活嚼得有滋有味,把日子过得活色生香,往往靠的不只是嘴巴,还要有一颗浸透人间烟火的心。其实生活中有太多美好的事物都值得被记住,都值得去品味。
        老街作为城市历史的见证,不仅有饱经沧桑的古老骑楼,更是暗藏着许多“老巷故事”。
        老巷子里的风,永远不急不缓地吹着,高高的围墙,雕花的屋檐,岁月和风雨磨损了当年的风光,巷子里的老房子保存着历史的痕迹,却坐落在被遗忘的路口。那些古老的院子和麻石板小巷,收藏着岁月的痕迹,收藏着生活中的故事,也收藏着很多扑朔迷离的传说。“老街古巷”是一个不老的话题,像一首歌唱响着城市的往昔。

        慢品人间烟火气,闲观人间岁月长。 一种生活伫立久了就是历史,一条街道走多了就是生活。好好生活,好好观察人间,一不小心就发现它淳朴的美好。静谧的复古故事感,去感受这种烟火旧时光的味道。
        小城里也有很多故事,也有很多喜与乐。那些窄窄长长的地道老胡同,抬头不见高楼低头没有马路,猫在屋檐上散步狗在胡同口休息。胡同里的时间好像.过得特别慢,带着时光印记的老物件儿,慢悠悠的脚步,都让胡同变得特别有生活气息。胡同里偶尔经过的窗台,往里一看,阳光洒在做针线的老人身上,便是一种温暖的家的感觉,想起小时候俯趴在奶奶身边看着奶奶做针线时的日子,便觉得那就是烟火气感觉,人间烟火便是有浓浓温情包裹住的回忆。

        来来往往于这座城市间——从东到西,从南往北。走不同的方向遇到不同的人,到达不同的地方,而老街则在这出发与停留之间静默。
        老街里的巷子名目繁多形态各异,一条巷子就是一个故事。行走在这些巷子里,一种古朴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,在巷子深处,有着一群和老街一样有历史的手艺人,他们靠着传统手艺在这里生活,用自己的双手成就着自己的故事。

        老街里那些传承着祖先手艺的手艺人们,时光在他们脸上刻下了一道道精美的纹路,那是时光的祝福。他们身处老街之中,独立有与之融洽,一举一动之中都带着生活的烟火气,淳朴而又美好。
        从容不迫地走过老街,与它一般模样——明明经历了沧桑,却仍旧安详。镂空雕花的窗,曾被数载的岁月静照。仄仄的巷弄里青苔还未醒。清晨了,阳光静静地敲开了各家的门;日落了,斜阳又慵懒地依靠在那高高的马头墙上,匀出一片金黄;上灯了,如油纸伞的光透出三分温馨。年复一年的日子,岁月缓缓流过,而老街上的生活似乎一点也未曾改变。

        人间烟火气  最抚凡人心。丰子恺说:“万般滋味,皆是生活。”生活,就如家常菜一样,既平淡,又让人心安。华灯初上,家家户户炊烟冒出,-道小葱拌豆腐,一道西红柿炒蛋,没有用心吃过它的人,就不会懂它真正的滋味,而这恰好也简简单单透出了什么是幸福。像家门口那个盼望孩子回家的老人身影,她驻足在那里,都是一种脉脉温情,那才是烟火的气息。

        自古到今,市集一直深受人们青睐,与其说喜欢市集,不如说喜欢市集的活色生香。逛一逛,感受柴米油盐间的烟火气。
        有人说,想要最直接体验人生百味的方法就是去买菜。你一进菜市场就能感受到那一抹烟火味扑面而来,看着一堆人为生活努力,你有再多的矫情和委屈都会掉在地上。市井集市大概是一座城市烟火气最为旺盛的地方,里面藏着一个家庭所需的柴米油盐酱醋茶、也藏着很多普通人的生活希冀。一个市集,就是一种生活,当你走进它时,你就稳妥地站在人间烟火里不慌也不忙。
        老街的市井集市,传递着“幸运”与“生活的温度”。在绿荫掩映下的石砌小路两边,摊主们摆上他们最为得意的手作,陶艺、花艺、布艺、书画等等,裹挟着各种灵感和故事,为每一位看客带来一段慢生活的时光。

        平日里,与人谈话、辩论、争吵,又或与人欢笑、共舞、拥抱,那种景象实在是温暖而又踏实。春夏秋冬,四季变换,我们远道而来这世间,感受着生活,满满的烟火气也许平庸,却叫人踏实。人与人之间,隔着烟火,而不隔着冷漠,那才是人间烟火。

        有炊烟的地方 才是人间。想要在世间进一步感受市井气息带来的生活感和人情味,那就去农村吧,它有别于钢筋水泥的冰冷,这里飘着热气腾腾的烟火气,感受生活带来的温暖。
        走在大山深处,走入隐世的村庄,看着用泥土堆砌的墙面,有着斑驳的痕迹,那是岁月留下的痕迹,往后都是美好的回忆,在村庄里度过了漫长岁月的老人,偶然走过的,却成为最美的风景。山里村庄应该是什么模样?是屋舍掩映,鸡犬相闻,临山靠水,田间稻谷低垂;还是小桥流水,长巷幽深。要我说,是风景之最美,是烟火气最浓。

        村落坐落在群山之间,虽不大却也将大地切割得支离破碎,家家户户都藏在山坳里。一条公路沿河而行,在路过村庄的时候,能看到的都只是片瓦只檐,只有偶尔顺着那条进村的小路往里延伸的时候,你才会发现原来村庄的内涵如此丰富,小路可以一直延伸到山沟沟的最深处,而村里的家家户户,就在这小路的两边,挨挨挤挤、泾渭分明地做着邻居。
        炊烟是不分彼此的。每到亭午日暮,或者晨光熹微,炊烟都会在家家户户的烟囱上轻轻巧巧地飘出来,这时候无论家宅广阔还是茅檐草舍,无论炊烟出来的渠道是敞亮的琉璃瓦烟囱还是泥坯堆砌的小筒,都不影响大家彼此温柔地打着招呼,然后融洽地汇聚到一起,变成一抹轻柔的云,低低的飘在村庄的上空。炊烟是不记仇的,就像村里的乡亲,虽然彼此偶尔会有一些口角,但是情绪从来不会隔夜。早晨起来烧火的时候你招呼我一声,我打趣你一句,很快便随着柴火进了灶膛,一把火烧过,就随着烟气袅无踪迹了。

        炊烟是农村最美的一张名片。薄雾轻笼的早晨,一根根或细长或短粗的烟囱里,冒出淡淡蓝蓝的细腻烟雾,这烟雾一缕一缕地汇聚起来,弥漫在农家小院的房舍屋檐上,萦绕在原野的庄稼树木上,更笼罩在整个村子的上空,凝结成一片小云,小村仿若仙境。风吹过,这些仿佛蜃气好像雾霭的轻烟渐淡,最后消散无踪,这时候,村子终于脱去了如纱般的睡衣,彻彻底底清醒了过来。跳脱的鸡,蹒跚的鸭,稳重的牛,以及乱串的猪狗,上学的稚子,劳作的大人,都在彰显着村庄的活力,生机盎然又醉人眼目。而黄昏的炊烟,又有一种别样的艳丽。红彤彤的夕阳给小村镀了一层金边,这个时候,从错落有致的房顶袅袅升起的丝丝缕缕,在晚霞的照射下,缭绕在炊烟里的那小村落,升腾着一种朴实,一种单纯,这烟就像这越发落寞的村落,古朴、恬静、温暖。在炊烟的呼唤下,人们或者行走,从山间、田里、河畔顺着村道走回来,炊烟的方向,就是家的方向。
        难怪中国古代文人无论桀骜还是恬淡,无论身归山野还是向往庙堂,在诗句中总会提及炊烟,悄悄地织构美好。比如陶渊明有“暧暧远人村,依依墟里烟”、范成大有“指点炊烟阁莽苍,午餐应可寄前庄”、蔡襄有“孤舟横笛向何处,竹外炊烟一两家”……炊烟就是人,就是家。有炊烟的地方,才是人间。
        哪怕是走马观花似的游览一遍,也会被这里的风景、人文、美食所吸引,在这里,多了一份简单、淳朴、自然,能短暂逃离俗世束缚,在乡野间获得一种自由感与满足感,感受着人间烟火的气息。

发表回复